操作是一種修行

佛法給人許多啟示,相信這是許多人都能夠認同的。但若是說,佛法沒有給人許多啟示,也就是沒有任何啟示,「無啟示」相信這就是許多人都無法明白的。


「有啟示」與「無啟示」,有與無,都是一樣的!
我們在佛學之中,常常碰撞到許多諸如此類的陳述,例如: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例如:佛學與量子力學也有相似的陳述,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子;歐本海默對電子的陳述:既是存在,也是不存在。總而言之,佛陀常說:「宇宙現象和空並無差別」。現象即是空,空即是現象。

「現象即是空,空即是現象」
佛法給人許多啟示,例如: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;相信這是許多人都能夠認同的。但是,佛法同時也闡釋:它並沒有給人任何啟示,相信這就是許多人都無法明白的!要如何講的清楚、說的明白,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彼此之間傳達心意的層次,這種我們彼此之間傳達心意的層次,可以分為三種:開悟境界、知識境界、世俗境界。

我是還沒有開悟的,只是傳達自古以來的菩薩覺者曾經對我們說過的話。因此,開悟境界,大致上可以釋迦牟尼佛與迦業尊者的拈花微笑,以心傳心來比喻。而就在我介紹這一些佛法教義的時候,我們之間的心意傳達就已經轉移到知識層次的境界了。知識層次的境界,這是一種很難避免的境界,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問題!

釋迦牟尼佛曾經警告我們說:對汗牛充棟的知識(爆炸的資訊),開悟的層次並不是知識的果,人類無法由知識、經驗、記憶的途徑達到解脫(王陽明也解說了格物致知並不是大學之道;沈家禎博士也從電磁光譜、動物聽音能力比較表的科學角度來證明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種感官的有限性)。因此,我們從知識境界所得到的啟示是:我們在世俗境界上的心意傳達,反而可能是超越了知識境界,最容易受用的層次。

世俗境界的我們,已經知道知識份子花費太多的寶貴時間在慎密的研究、嚴謹地分析與辯論,他們往往只有很少,甚至於沒有時間去實踐修行。因此,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個知識份子被箭射傷的故事:說明了重視研究而不重視修行了人,就像能夠背誦一本很厚很厚的食譜,但是卻從來都不走進廚房練習食物一樣,是永遠不能消除他的饑餓的。因此,修行是開悟層次的必要條件!在佛教若干教派中,譬如:禪宗,甚至於視修行比知識的境界還更重要!

而操作就是一種修行,操作是一種修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